摘要:据2011-2018年三门婚姻登记统计数据显示,我结婚人数由2011年的3763对减少到2018年的2343对。离婚人数则从2011年的742对,增加到2018年的1203对。离婚与结婚的比例(简称离结率)也由2011年的19.7%,上升到2018年的51.3%,上升了31.6个百分点。结婚人数8年呈直线下降趋势,而离婚人数和离结率在这8年中均呈直线上升趋势,人们的婚姻观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式离婚”已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本文利用现有的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对离婚原因的分析、离结率持续上升弊端的描述,进而提出解决控制离结率上升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离结率 上升原因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夫妻从一而终,白头到老的越来越少,离婚的人却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离结率年年提高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的,本文对离婚的原因、离结率持续上升弊端以及离结率上升的对策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离婚现状
(一)离结率直线上升。三门2011-2018年离结婚人数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结婚3763对,离婚742对,离婚与结婚的比例为19.7%,2014年结婚3493对,离婚1136对,离婚与结婚的比例为32.5%,2018年结婚2343对,离婚1203对,离结率为51.3%(详见表一)。由表一可以看出,结婚人数由2011年的3763对,减少到2018年的2343对。而离婚人数则从2011年的742对,增加到2018年的1203对。离婚与结婚的比例也由2011年的19.7%,上升到2018年的51.3%,上升了31.6个百分点。结婚人数8年呈直线下降,而离婚人数和离结率在这8年中均呈直线上升趋势(注:据三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三门民政公众号如果2018年志愿服务者不参与劝导,则离婚人数将达1331对,离结率将高达56.8%,志愿服务者参与后虽然无法降低与上一年相比的离结率,但却降低了当年的离婚绝对数与离结比,能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表一: 2011-2018年三门婚姻登记情况统计表
|
年份 | 结婚对数 | 离婚对数 | 离结率(%) | 备注 |
2011 | 3763 | 742 | 19.7 | 数据来源: 三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
2012 | 3597 | 874 | 24.3 |
2013 | 3553 | 992 | 27.9 |
2014 | 3493 | 1136 | 32.5 |
2015 | 3227 | 1204 | 37.3 |
2016 | 2678 | 1163 | 43.4 |
2017 | 2596 | 1204 | 46.4 |
2018 | 2343 | 1203 | 51.3 |
合计 | 25250 | 8518 | 33.7 |
|
(二)离婚人群从年轻化低龄化向高龄化老年化转变。根据三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2011年至2018年的离婚年龄段统计表明,39岁以下(即80后)的离婚人数比例从2011年的77.4%,减少到2018年的63.5%,8年间共减少了13.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离婚比例从2011年的2.6%,增加到2018年的7.9%,8年间共增了5.2个百分点。
离婚人群从年轻化低龄化向高龄化老年化转变(详见表二)。
年份 | 性别 | 合计 | 20-39岁 | 40-49岁 | 50-59岁 | 60岁以上 | 20-39岁 | 50岁以上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2011 | 合计 | 1484 | 1149 | 77.4 | 297 | 20.0 | 30 | 2.0 | 8 | 0.5 | 1149 | 77.4 | 38 | 2.6 |
男 | 742 | 523 | 70.5 | 196 | 26.4 | 18 | 2.4 | 5 | 0.7 | 523 | 70.5 | 23 | 3.1 |
女 | 742 | 626 | 84.4 | 101 | 13.6 | 12 | 1.6 | 3 | 0.4 | 626 | 84.4 | 15 | 2.0 |
2018 | 合计 | 2406 | 1528 | 63.5 | 689 | 28.6 | 162 | 6.7 | 27 | 1.1 | 1528 | 63.5 | 189 | 7.9 |
男 | 1203 | 690 | 57.4 | 397 | 33.0 | 94 | 7.8 | 22 | 1.8 | 690 | 57.3 | 116 | 9.6 |
女 | 1203 | 838 | 69.7 | 292 | 24.3 | 68 | 5.7 | 5 | 0.4 | 838 | 69.7 | 73 | 6.1 |
表二: 三门离婚登记年龄段统计表
说明:数据来源为三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二、离婚原因分析
离婚原因多种多样尽出不穷。在与2018年我们咨询疏导调解的200对离婚夫妇的交谈中了解到,双方性格不合造成离婚的为69对占34.5%;钻政策空子离婚的为30对占15%,一方外遇婚外情导致离婚的有25对占12.5%;分居两年以上后离婚的为20对占10%;婆媳关系不好导致离婚的为10对占5%;丈夫没有家庭责任导致离婚的为9对占4.5%;因为经济问题而离婚的为8对占4%;其他如家暴、赌博、生理心理问题、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缺乏了解等原因导致离婚的为29对占14.5%。从离婚原因上分析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
(一)从主观原因上看,双方性格不合、婚外情、婆媳关系不好、没有家庭责任是引起离婚的四大杀手。
1、夫妻双方性格冲突引发感情破裂是离婚的主要原因。夫妻双方受性别角色、原生
家庭、知识背景以及信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认知和行为上都会存在很大差异,婚后随着岁月的流逝,男女在观念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因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在缔结家庭后更为凸显。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中不能够深入沟通,不去了解对方的世界,相互间不能尊重、理解和包容,婚姻生活就不能长久维持,最后走向离婚。
2、婚外情成为离婚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外遇或者婚外情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就如同“亚健康”成为现代人的“常态”一样,外遇和婚外情也成为婚姻的亚健康表现。造成婚外情发生的原因也是男女有别。男性多以寻求刺激、满足欲求、贪图一时之快者居多;而女性则往往系因家庭不睦,或是对丈夫及家庭生活状况不满所致。这使她们无论在心理、感情和经济上,都有依赖外遇者的倾向,其中不少人把婚外恋者作为离异后的对象。引起外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夫妻双方缺乏理解关怀和互相信任、性生活不和谐、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地位变迁、家庭经济纠纷、外部力量的影响、禁不住别人的热烈追求等方面。
3、婆媳关系不和也是导致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婆媳关系是社会上较为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由于双方年龄、生活的差异以及身份、立场的不同,很难做到和谐相处。当婆媳之间不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或在生活琐事上处理不当时,丈夫又不能做好婆媳之间沟通的桥梁,甚至一味地指责妻子,就会导致婆媳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日积月累,许多女性对婚姻感到绝望继而提出离婚。
4、没有家庭责任,不履行家庭义务。不履行家庭义务在男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男性好逸恶劳,婚后把养育子女和打理家务定性为女人的天职,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有的甚至还会对妻子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一些女性无法忍受丈夫蛮横无理的生活态度而选择结束保姆式婚姻。
(二)从客观原因上看,离婚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手续简单化、钻政策空子的离婚以及长期分居等。
1、离婚法律手续简化。从起,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姻登记手续相对简化,办理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当天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以前很多人没有选择离婚主要是因为手续的繁琐,而且在法院办理也有好多相应的程序,现在手续简化后再也不想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这也是导致离结率上升的原因。如我们在许多离婚情感疏导中不少当事人说现在离婚和结婚手续简单又都是免费办理的,我们过不下去了先离掉过些时间看看,若经过一段单身生活后认为可以重新生活在一起的让我们再办个复婚手续即可,又没有什么成本。所以一些人办离婚好像小菜场买菜一样非常随便。
2、钻政策空子,导致离结率增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诚信的缺失、利益的诱惑、社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有的为逃债赖债转移共同财产,有的为了逃避责任抗拒赔偿,有的是为了骗取更多的补偿款或住房安置面积等,通过钻政策的空子,利用“假离婚”来实现这些目的,致使离婚现象呈上升趋势,其社会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
3、长期两地分居。有些夫妻是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两地分居,感情渐渐消逝。有的夫妻因感情不好看到对方就厌恶,有意离开一方去外地过一个人的单身生活。大多数离婚的夫妻都是因为两地分居,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外出的男人把自己的妻子留在家里,妻子只好独守空房,而外出的男人独自在外感到寂寞,短时间可以忍受,时间一久,若碰到心爱之人都有可能出轨。所以,分居的夫妻出现婚外情的概率是很高的。
另外从年龄段上分析,50岁以上人数不断增加。造成大年龄离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想在痛苦的夫妻争吵中过一辈子,想过上自由自在快乐的晚年生活。如笔者在与一个60多岁的来办理离婚的女士交谈时,她告诉我说老公贪吃懒做,她出力不讨好,家里所有事她一个人全包了还要经常与她吵架,有时还要打她。离婚后她准备住在他(指离婚后的前夫)隔壁,如果她高兴就把烧好的饭菜送点给他吃或帮他洗些衣服,这样他应该感激才是,不高兴可以不给他吃不帮他洗,他也没办法,这样她就自由自在了。
三、离结率持续上升的弊端
离结率逐年上升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本文只讨论对孩子影响的弊端,其他弊端暂不作讨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生长在父母不健全、不健康、不幸福的婚姻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焦虑、抑郁、逆反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出现敌对、报复和犯罪等心理问题。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关爱,缺少这个环境,他们就会有问题。离婚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离婚开始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儿童幼小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如家长处理不好离婚前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容易缺少父爱或母爱,使孩子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在离婚前后,应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应力求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对于感情确已破裂经常吵架的家庭如果勉强生活下去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创伤,有可能离了更加有利。所以离与不离还要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根据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综合去考虑。
四、离结率持续上升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认识。广泛宣传《婚姻法》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引导婚姻当事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婚姻家庭观,缔结婚姻以爱情为基础,避免单纯以经济条件来衡量爱情,在恋爱、结婚上持审慎的态度,避免盲从和冲动。尤其要善于处理夫妻和婚姻家庭关系,避免草率离婚。
(二)建立婚前咨询,全面了解双方。婚姻登记机关可在结婚登处设立婚前情感咨询室,对前来结婚的男女当事人进行情感满意度测试,有效评量即将结婚男女的婚姻关系,以及婚前伴侣的适婚程度,并依据评量结果做出适当的建议。通过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交谈,全面了解结婚双方彼此的性格特点和优缺点,从而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能够扬长避短,减少矛盾,维护婚姻稳定。
(三)尝试离婚预约,冷静对待离婚。《婚姻登记条例》颁布后,离婚登记手续简单,当场予以办理,符合了人性化的要求,但是也给草率离婚提供了条件。为了给当事人一定的考虑和缓冲期,在婚姻登记机关可推行离婚登记预约制度,给予一个月的冷静期,减少冲动型离婚、盲目型离婚。
(四)学会相处技巧,营造和谐氛围。在离婚的原因中因性格不合,婆媳矛盾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夫妻性格不合、婆媳矛盾大的家庭,学习掌握相处技巧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想解决性格不合、婆媳矛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尝试:一是善于寻找对方的亮点优点即红点,逐步扩大红点,这样缺点即黑点就会自然变少。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说说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碰到大的难以忍受的事情,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可能感受就会不一样。三是凡事能多商量。夫妻之间、婆媳之间许多矛盾都是独断专行引起的,如果都放在平等的位置去商量处理每一件事,就不会出现另一方的不满了。四是夫妻之间要学会多理解多包容多接纳对方,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注重互敬互爱,增强婚姻感情。在当前的离婚人群中,婚外情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控制婚外情,我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学会享受家庭的温暖。当我们累了,就会想要回家,家就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实际上,很多“婚外情”的产生是因为对家庭生活的厌倦,没有温暖没有激情,平淡如水。避免婚外情,就是要让人觉得家是温暖的,面临边缘情感的时候就会顾及家庭,舍不得放弃。二是夫妻关系中要多体贴关怀,让对方知道你对他(她)的感情是一直都在,没有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消逝,让对方的心在你身上。自己要保持忠贞,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发生婚外情。三是加强对配偶的情感辅导。配偶应该减少吵闹,改变疑神疑鬼和总是兴师问罪的心态,停止无休止的求证、监视和吵闹不休的行为。从改变自己和改善夫妻关系入手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和新鲜感,改善夫妻间的沟通或性爱的方式,从而减少婚外情的发生。四是婚外情已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从微观上处理之外,还要从宏观上控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正确的婚姻观的宣传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婚外情,减少婚外情的发生率。
(六)加强两地联系,防止感情冷落。对于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工作原因长期分居的,若两地路程不是很远的,尽可能周末团聚。路程较远的可每个月团聚一次或加强微信电话方面的联系,以增加情感交流,以防感情冷落。因逃避夫妻矛盾而有意分开居住的夫妻,经过分开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后,可和好的则可恢复一起生活,无法和好的好聚好散,去过各自新的生活。
(七)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政策制度。对于钻法律政策空子的"假离婚",一方面在法律上政策层面上要予以逐步完善,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积极创造条件为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打消他们假离婚的念头。
(八)离婚后要友好相处,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两人离婚后虽然夫妻关系已经结束,但对于孩子来说,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孩子的血缘关系永远改变不了,离婚后要当作朋友对待,友好相处。不管孩子由谁抚养,没有抚养的一方也要担负起关爱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经常看望孩子,或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多多联系,防止夫妻离婚后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要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浅谈中国离婚率持续上升原因及解决对策》(未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