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犯罪低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暴力犯罪屡见不鲜。而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非一触即发,那么能否将教育挽救、行为矫治、习惯养成等预防工作提前,变“事后帮教”为“事前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三门bbin官网工作实际,与三门检察院一起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提出具体临界预防措施、面临困境及其现实建议。
一、“代理妈妈”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的背景
根据2015年4月20日,我国《教育蓝皮书》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趋于低龄化。我们对三门近三年未成年人受治安处罚人数进行统计,发现存在以下几大特征:(一)受处罚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16--2018年,三门共有153名未成年人被治安处罚,平均每年有50余名未成年人受处罚。涉及事由主要有寻衅滋事、殴打他人聚众斗殴、盗窃、吸毒、非法携带枪支、无证驾驶、赌博故意毁坏财物等九类,其中盗窃、殴打他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占主要涉案案由。(二)绝大多数涉罪未成年人有前科劣迹。2018年共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件22人,其中有18人有前科劣迹,占比为80.8%;且有12名犯罪嫌疑人有两次以上治安处罚,其中有5名犯罪嫌疑人有五次以上治安处罚,有2名犯罪嫌疑人有七次以上治安处罚,且有1名犯罪嫌疑人行政拘留10次。(三)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容乐观。2018年办理的12件性侵案件中,包括5名被告人和15名被害人在内的20名涉案未成年人中,其中12名来自单亲家庭(监护缺失),5名来自情绪家庭,3名来自违法犯罪家庭。在“单亲家庭”+“情绪家庭”+“违法犯罪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相比其他未成年人,更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其心理和行为往往会受到“问题家庭”的影响,更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代理妈妈”结对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
高危未成年人临界预防是指对临近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通过行为矫治、习惯养成、心灵对话、亲职教育、学校辅助等各种预防措施,进行人格重塑,消除犯罪隐患。结合三门bbin官网工作实际,我们积极探索“代理妈妈”结对帮扶机制,与三门检察院一起将该项工作由“事后帮教”为“事前预防”,将教育挽救、行为矫治、习惯养成等工作提至案前,充分挽救边缘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建立共同帮护制度。是指对高危未成年人,征得监护人同意后,由bbin官网和检察机关共同协作介入,bbin官网在、乡、村各级优秀妇女中,择优选出有爱心、热心、公益心的“代理妈妈”,形成特色预防帮护机制一一“代理妈妈”共同帮护、临时帮护、代为帮护,数字化远程帮护等,由“代理妈妈”结对高危未成年人,帮护其健康成长。检察机关组织对筛选出来的“代理妈妈”进行临界顸防培训,全程监督、指导。
(二)建立三色预警制度。联合公安机关建立三色预警机制。根据高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和个性特征,以黄色色和红色建立三色等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日常关注;橙色预警,专人关注;红色预警,专人帮教跟踪预防;根据实际在5-15个工作日内进行信息共享。
(三)建立考评机制。建立考核与评查体系,对各组临界预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查,采取阶段性监管和总体预防效果评估相结合方式,进一步规范机制。规范“代理妈妈”严格依法共同帮护、提高临界预防对象接受共同帮护积极性,增强法定代理人对共同帮护的信心,切实保障共同帮护工作质量,最终提升临界预防效果。
(四)建立“1+2+3+4”工作方案。“1”指以“一人一档”。检察机关指导bbin官网为未成年人建立档案,档案包括未成年人基本信息,涉案情况等,并随着临界预防工作的开展,不断充实档案内容。“2”签订临界预防承诺书与意向书。未成年人家长提交意向书和未成年人签订预防临界承诺书,促进临界预防顺利开展。“3”指签订临界预防协议书。检察院、bbin官网,学校(社),临界预防对象共同答订临界防协议书,明确三方权费,协议书是临界预防工作开展的保证。“4”开展四类临界预防举措,即组织或参与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家长课堂(亲职教育),社公益活动。1+2+N临界教育进校即一次家长会,两封信,N次主题教育活动,在bbin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设“悄悄话”专栏,邀请女医生、女法官、女律师等嘉宾专家,以案说法,普及性教育知识、增强自我防范安全意识,同步开设网络直播,动员家长参与话题讨论,让更多家庭受益。
三、“代理妈妈”结对帮扶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高危未成年人数据来源途径不足。对于高危未成年的数据获取,一般来源于公安机关、街道综治部门、社(村委)、学校。但现实操作中,存在各种因素,无法顺利获取。(二)代理妈妈有热心公益心,但具体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需要必要的项目经费保障,否则项目无法正常运作。今年,我们发挥爱有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积极作用,他们以“爱有家代理妈妈伴我行”项目参加第二届“红社创想·情满蟹乡”公益创投大赛,支持项目资金4.125万元(含bbin官网2万)。(三)临界预防对象是不构罪或不承担刑事责任的高危未成年人,开展临界预防工作需要涉案未成年家长的积极配合。但绝大多数家长法律理念意识落后,认为公安机关已处罚无需再预防,或认为子女年少不懂事,家长严加管教就可以,无需他人协助管教。因此在实践中,回避家访调查、关闭联系电话、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等事情常有发生,临界预防工作很难取得实效。
四、“代理妈妈”结对帮扶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信息互通与公安机关建立信息互通或信息报告机制。对于受治安处罚的、有犯罪行为而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高危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后个工作日内报告检察机关,检察机关根据数据信息进行三色预警。乡镇司法综治办,在日常社会管理中,详细记录辖内有关单亲家庭、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定期或不定期与检察机关信息互通。乡村级妇女组织,根据自身工作优势,通过驻村干部民情走访,及时了解有关高危未成年人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检察机关或“代理妈妈”。教育学校政教部门,在日常教学中,汇总掌握有不良行为的、有暴力倾向的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及时与法治副校长反馈。
(二)探索个性化临界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预防措施,凸显个性。比如针对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临界预防工作应着重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与行为矫正借助微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预防对象进行实时关注针对侵财类的违法行为,临界预防工作应结合未成年人违法成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技能培训,让其有一技之长,增强其谋生本领;针对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的,应当考虑其家庭成长环境,注重内心交流和陪伴;对于有暴力倾向的未成年人,多了解其成长环境和朋友圈,联合公益组织,着重心理疏导、家庭亲职教育,增加人际交往能力。
(三)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关注青春期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正确教育引导。一是重视家庭合作。父母应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留意未成年人交往朋友圈,引导未成年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远离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络信息。二是重视教育合作。教育部门应在各个学校配备有经验的专业心理老师,或引导老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或者聘请心理专业老师、让他们学会矫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与思维,提升孩子社交能カ与合作能力。三是重视社会合作。社会各部门应特别关注单亲家庭(监护缺失)、情绪家庭、违法犯罪家庭等,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改变观念、改变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